新征程賦予新使命。綠色低碳發展是化解我國資源環境緊約束的根本出路,是促進經濟結構升級的必然要求,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需要的必然選擇。黨的二十大要求,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美麗中國。作為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的“所有者”和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自然資源部門擔負著在高質量發展中守土盡責提供要素保障、在建設美麗中國中持續發力守護生態安全的歷史重任。
新使命催生新定位。自然資源部門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刻把握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將促進綠色低碳發展作為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這是自然資源部門立足基本國情,統籌處理人與自然、發展與保護、當下與長遠、整體與局部等關系,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發展道路的重大改革謀劃。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一方面,我國資源需求持續增長與供給趨緊的矛盾日益加劇,“三生”空間疊加與各業爭相占用的矛盾更加凸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用地需求仍將持續增長,統籌兼顧生態安全、糧食安全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難度加大。另一方面,我國人均自然資源少的國情沒有改變,在自然資源利用上我們沒有大手大腳的本錢。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顯示,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1.37畝,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全國建設用地比“二調”時增加1.29億畝,城鄉建設用地集約不夠問題依然突出。國土是高質量發展的空間載體,近年來,我國積極治理生態空間無序開發、過度開發和分散開發,國土生態保護修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局部地區生態功能、生物多樣性退化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態安全的基礎還不牢固,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有待提升,同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新定位呼喚新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全國自然資源系統要努力以較少的資源消耗、較小的生態損失支撐更大規模的經濟發展,從單純保障向底線約束轉變。要像愛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增強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善弈者謀勢,善治者謀全局。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是一項檢驗自然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大系統工程,全國自然資源系統要在全局性謀劃、系統性布局、整體性推進上下足功夫,加快完善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治理體系,盡快形成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新局面,“多力并驅”加速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的“進度條”。
要優化資源要素保障方式,增強保障綠色低碳發展的能力。堅持“項目跟著規劃走、要素跟著項目走”,規范重大項目用地清單,以國土空間規劃和真實有效的項目落地作為配置土地計劃依據。完善“增存掛鉤”機制,按照“基礎指標+盤活指標”方式下達土地計劃。深化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探索建立建設用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茖W合理制定圍填海管控規則,保障國家重大項目及行業、民生用海用島。發揮測繪地理信息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新型基礎設施的作用,加快實景三維中國、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臺建設,推動時空大數據與自然資源管理深度融合,實現以數據換資源,以數據換空間,更好地服務數字中國建設,賦能綠色低碳發展。
要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水平,激發綠色低碳發展的活力。實行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擴大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推動土地開發用存量換增量,用地下換地上,用資金、技術換空間。完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制度,推廣應用節地技術、節地模式和示范縣(市)經驗。以城市更新為抓手,深化工業用地配置改革,建立政府與不同權利主體的利益分享機制,推動城市內涵集約發展。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提高農村資源環境承載力,破解鄉村產業用地難題,延長土地整治產業鏈、價值鏈和生態鏈,激發鄉村振興活力。推動礦產資源綠色勘查和綠色礦山建設,探索建立低效利用海域退出機制,促進建設項目節約集約使用林地和草地。
要堅持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釋放綠色低碳發展的潛力。嚴格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扎實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健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體系,完善生態修復技術和標準規范體系。聚焦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重點區域,加快實施“雙重工程”,科學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實施山水工程、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立源頭保護和全過程全鏈條修復治理相結合的機制,制定生態修復治理與自然資源再開發再利用相結合政策,健全多元化市場化激勵機制。實施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專項行動,開展地質碳匯國情調查。創新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促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實現自然資源資產資本的循環利用和保值增值。
筆墨當隨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新動能新優勢就在綠色低碳發展文章里。起筆落墨展風采,謀篇架構見真功。以自然資源之筆,書寫中國“綠富美”的新篇章,自然資源部門當躬身力行、篤行不怠。